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影《侏罗纪公园》的问世,人们对于复生古生物的技术出现了更多的畅想。
但是当时更偏重于娱乐的它并没有太多影响着古生物研究。
直到2005年,BBC推出的纪录片《与恐龙同行》运用了电脑建模技术复生了许多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珍贵古生物,由此打开了人们视野中的古生物世界并大受欢迎。
这也促使了古生物文化的大量传播。
然而在这个时候,对于古生物颜色的复原却出现了一些误解。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画师喜欢什么颜色,就配什么颜色”。
这衍生出了人们对于姑娘清纯可人恬静温柔的想象中,她们骑着青绿色带着斑纹的翼龙,英俊潇洒勇猛刚强的绅士们骑着棕黄色全身布满斑点的小盗龙……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古生物的样子,这些现代审美的影响是不够的,而且在这样的影响之下,最终复生出恐龙颜色也就只是画家的想象罢了。
黑素体,让科学进步了了一步。
在画家们自由发挥时,科学家们也在对古生物色彩复原进行研究。
直到2010年,科学家们才得到了一个证据,那就是黑素体。
其实这就像是印刷品留在纸上的痕迹一般,在某个地方留了颜色的东西一定会留下存在过的痕迹。
科学家们就这样,分析起了恐龙化石。
此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保存极其完好的恐龙皮肤化石,而这些保存了皮肤的琥珀、岩石等中,也留下了一些黑素体。
对这些黑素体进行分析,为此时古生物颜色复原推测提供了实证依据。
早在小盗龙之前,在福建省明溪地区,有一块龙虾石曾经广为流传,人们一时间对于这块奇特印记上的爪子和尾巴非常感兴趣。
于是中国和外国的许多科学家前往欣赏和研究这块奇特的龙虾石。
经过一番研究,他们发现这块龙虾石上印有中国第一只小盗龙的遗迹,还发现小盗龙有着红色的皮肤,而当时人们对于小盗龙图体现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复生。
当时因着早期的小盗龙复生图,在创作者们眼中,小盗龙就应该是这种颜色。
而8年后的2010年,一群意大利研究人员从琥珀化石中的黑素体体现出小盗龙应该有着灰黑色的条纹,与他们之前得出的结论相悖。
然而不久后的2012年,这群意大利人通过明溪小盗龙化石发现的黑素体最终得到了证实,原来小盗龙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其皮肤是灰黑色,并且还有一些特殊条纹。
这让我国科学家也认识到了自己之前错误,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修正。
2012年,经过修正的小盗龙复生图广为流传,这在我国引起了一次新的轰动的人们再次惊叹小盗龙是如何度过生命的那段时光。
除了小盗龙,在2014年,中国贵州发现了一种名为北方盾龙的新型植食性恐龙化石,同样保留着极其完整的划痕,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当时中国有一对夫妇非常喜欢古生物研究,他们碰巧发掘出这块北方盾龙化石并立即送往国家地质博物馆,以确保化石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研究。
为了感谢夫妇俩,国家地质博物馆向他们展示了释放观众的化石复原图,这幅复生图吸引了参观者的极大关注,因为图中北方盾龙身上呈现出鲜丽夺目的胆绿、虹彩紫等色彩。
这样的颜色让公众不仅对北方盾龙充满兴趣,也对这幅复生图大加赞美。
没过多久,意大利研究团队再次发表论文,通过对北方盾龙化石中的黑素体分析得出结论:北方盾龙不是各种鲜艳色彩,而是带有深褐色和白色条纹。
看似对比鲜明的小盗龙和北方盾龙可能早已让你心中种下疑问:难道他们的颜色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动物做参考。
黑素体研究仅仅是个开始,随着科学的发展,这项技术也逐渐发展完善起来。
为了复原未发现羽毛或皮肤的恐龙,科学家此前已开始将现代鸟类皮肤与现代哺乳动物皮毛混合以获得其他恐龙色彩信息,而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到了相当于现代动物高分辨率扫描分子的阶段。
英国一名古生物学家认为:未来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挖掘更多数据,从而更加精准地了解古生物,当这些信息结合当今鸟类和鳄鱼等现代动物及其生态环境,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美国科学家首先用一种名为雀鹰的现代鸟类作为实验对象。
雀鹰是一种捕食鸟类,主要栖息于森林或密集灌木丛中,以其他小型鸟类为食猎物。
雀鹰拥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身体较小,嘴锋利而弯曲,双眼位置较高,有助于观察周围环境,而视觉非常出众,使它能够很好地捕捉猎物动作。
此外,它还有着强壮而有力飞翔能力,可以快速穿越密林追击猎物,同时具备良好的爬树能力,有助于雀鹰在猎获之后抓住猎物并带回巢穴。雀鹰的栖息地通常非常隐蔽,有助于保护它们的蛋和幼鸟免受其他动物侵害。
美国科学家将雀鹰称为“僵硬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在演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研究发现,雀鹰在过去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中适应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即使临近灭绝,它们也保持了相同的角色和外貌特征。
美国一位古生物学家指出:雀鹰作为典型的不需怕食群鸟类,我们应该借鉴它来标出一些恐龙色彩指标。
雀鹰身上的色彩主要有褐色、深褐色、黑色、橄榄色、浅绿色、土黄色、淡褐色和暗灰色等。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相似部位如头部、颈部等相似部位上可能具有相似或渐变等不同色彩模式。
此外,雀鹰内侧翅膀和尾部上的颜色比较暗沉,这可能与其栖息于阴暗环境有关,因为暗色能更好地保护雀鹰免受伤害,也可能用于隐藏雀鹰从猎物手中抢夺来再给幼鸟食用时不暴露行踪。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将雀鹰作为参考对象,更加准确地还原一些恐龙品种,如小盗龙和暴龙等。
事实上,小盗龙被证明是最像雀鹰的一种恐龙,不仅生活习性与雀鹰相似,而且体型和外观也与雀鹰非常相似。根据雀鹰上的颜色来参考小盗龙,我们可以推测小盗龙可能有灰黑相间或褐色斑纹等特征。
另外,还有一些恐龙品种如孔子鸟或大盗贼取态度保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孔子鸟是一种小型猎食性羽毛恐龙,在虫豸较多或森林茂盛地区生活,因此为保护自己可能具备暗色皮肤掩盖在环境中的作用;而大盗贼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在高阶捕食者地位稳定后不再演化,因此可能保留了早先的特征。此外,一些其他恐龙如攫食鸟可能有均匀涂抹褐色和深褐色相间等特征。
莫随意猜测。
你是否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一对夫妇?
为了感谢这对夫妇,我国科学家从琥珀北方盾龙化石中发现黑素体,并向他们展示复民图,北方盾隆复民图充满幻想,其中包括紫蓝和绿色条纹等夸张色调引起了一些争议,这是因为人们不认为恐龙会有那么多鲜艳颜色。
然而,这幅复原图并没有反映出真实情况,因为北方盾隆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幢状形态特征斑点或花纹样式,因此这个问题依旧存疑。我国许多人都认为北方盾隆是从科技角度得到结果后自己认为的,并用中国版《侏罗纪公园》拍成高科技大片让公众理解。
当前人们关于恐龙颜色或看法不一,这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总能发现新的线索,例如新西兰毛虫发现了一片巨大的羽毛,这片羽毛可能来自一种叫做“诶斯”的抗寒性恐怖鸟。
“诶斯”这种大约在6800万年前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恐怖鸟,与现存于世的新西兰巨神鸟十分相似,但是与以往所知不同的是,它并不拥有赤褐色羽毛,而是呈现出驼色。